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2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时间:2024-07-09 来源:信阳市农业农村局

李红杏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收悉,经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综合施策

    (一)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和弱项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绿色发展工作,2023年获批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1.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47.15%,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52.92%。推进兽药使用减量,严格养殖企业落实休药期制度,严禁禁用抗菌药物使用;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试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4%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秸秆禁烧效果持续向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1%。农膜回收率达95%以上。2023年,市政府出台了《信阳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信政〔20236号),明确我市发展绿色化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下一步,我市将按照方案要求,提升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优质水稻、弱筋小麦: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节肥、节药生产技术,引导有水源保障的地方扩大稻渔综合种养生产,不断提高稻米优质化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稳妥发展“稻鸭共作”“粮饲双优双高”等高效种养模式。畜禽:要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划定、调整禁养区,引导畜禽养殖向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区域转移,大力推广节水、节粮等清洁养殖工艺,控制氨气排放,规范使用饲料兽药,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广低氮、低磷和低矿物质饲料产品,支持粪污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就地就近施用粪肥,积极开展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牧场”创建活动。水产:要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前提下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设施改造,充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改造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鼓励发展大中型水库等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实现以渔抑藻,以渔净水。茶叶:要加强茶园投入品监管力度,对茶叶生产企业从原料、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实现茶叶质量全程可监控,质量安全全程可溯源;大力推广有机肥,实现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油茶:开展油茶林病虫害绿色防控试点工作,扩大油茶基地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覆盖面积。

    (二)下大力气解决生产环境难题

    一是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6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132家,市级204家;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0家、省级示范社110家、市级示范社501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9家、市级235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下一步,要持续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设施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在保障农户基本权益基础上,建立精准评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二是关于职业农民身份认定。我市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每年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负责人、示范家庭农场主及村党支部书记中择优遴选,争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选专题精准培训,走出去开拓眼界,搭桥梁催化合作,分产业跟踪培养,培训通过的颁发《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证书》。同时,组织开展乡土人才认定工作,建立人才信息库,对符合条件的乡土人才,推荐参加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申报。三是关于农业保险。目前,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户愿保尽保,正在探索推进种植收入保险。下一步,要针对地方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与保险机构对接,提高特色农业保险投保率。四是关于蔬菜生产技术。采取进村技术讲座、以会代训、田间地头指导和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棚室建造、品种引进与选用、种植模式、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提高菜农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增产增效。

      (三)关于有针对性破解融合发展问题

    《信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2025年)》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统筹布局,在具体实施中,按照品种优质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下一步,要拓宽农业功能,发展多元产业业态,发展乡村仓储冷链物流业。在小麦、水稻、花生等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烘干仓储设施;在茶叶、蔬莱、食用菌、中药材、水果等特色农业主产区,全面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农产品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等建设。优化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在南部山区地带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高的区域,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文旅文创、康养休闲、研学旅行、精品民宿、森林度假、运动健身、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休闲康养基地、茶旅融合田园综合体,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区。提升乡村信息产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数字农业示范等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一批智慧田园、智慧果(菜、茶)园、智慧牧场和智慧渔场,提升智慧农机水平。发展农村电商,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二、关于多措并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目前,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在23万左右;设施食用菌规模5064.05亩,设施食用菌年产量29468吨,设施食用菌年产值36248.5万元。

      关于持续加大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市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设施蔬菜发展,利用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项目、农业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仓储保鲜项目、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从基地建设、初深加工、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支持;同时,与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开发“白名单”制度(免审放贷),为设施农业主体提供贷款支持。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对设施蔬菜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各渠道项目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设施蔬菜金融产品,支持设施蔬菜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关于新建和利旧并重提高设施利用率。2023年底,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4部门印发了《河南省现代设施农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30年,现代设施种植、畜牧、渔业等建设的重点工作。现代设施种植方面,提出:在设施种植大县整县实施老旧设施改造提升行动,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重点,以“三改三提”(即改棚型、改墙体、改材料、提基础设施、提设施装备、提土壤质量)为抓手,改造提升日光温室5万亩、塑料大棚25万亩,推动设施结构向大型化、节能化、宜机化转型,实现生产安全化、作业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发展可持续。下一步,我市将积极争取老旧设施改造升级项目项目资金,提升蔬菜生产水平。

      关于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目前,全市市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发展到130家,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46家,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农产品初加工等全环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链逐步构建。为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市目前正在推进建设“1+1+N”农事服务体系,第一个“1”是指建立一个市级农事服务中心,对全市农机、农技、农资进行调度;第二个“1”,是指每个县区建一个农事服务中心,具备烘干、育秧、农业机械、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资农膜供应、产品销售咨询等功能;“N”是指各县区因地制宜建立N个农事服务站,做到农机、农技、育秧、烘干及农资销售等服务全覆盖。下一步,将逐步拓展农事服务体系业务范围,将设施蔬菜生产,纳入常态化农事服务内容。

    三、关于加快推动农村耕地规范化工作进展

      (一)建立健全农村耕地政策和举措。一是持续优化用地保障方式。统筹使用批次报批、单独选址、增减挂钩、临时用地、先行用地等方式,依法依规高效保障城乡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健全服务机制,为城乡重大建设提供土地、规划手续办理等全过程跟踪服务,提高用地审批效率。二是持续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项目用地。继续对脱贫地区用地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给予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国家级贫困县计划指标各600亩,共计3600亩,给予罗山县、息县、浉河区、平桥区省级贫困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计划指标各300亩,共计1200亩。鼓励各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生周转指标按需使用,全方位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三是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浉河区是省自然资源厅明确的试点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起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实施方案》,全面调查摸底辖区内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情况,加快推进重点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探索和发展农村耕地路径,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潜力总结切实可行的经验。

      (二)科学确定农村耕地价格。农业农村部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农业创业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对外合作等重点产业和领域。近年来,我市持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引导作用,激发社会资本的动力和活力,社会资本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了良好作用。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总结用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对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各地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其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

      (三)严格管控农村耕地用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落实耕地用途优先序。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抓好耕地种粮情况监测。加强耕地种粮情况动态监测监管,发现问题,主动干预,尽早化解,重大情况及时报告。采取严厉措施,严防割青毁麦、工程毁麦等情况的发生。做好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要全面贯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土地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强化租赁农地监测监管,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就新增的占用耕地违建别墅、新增的生态廊道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新增的挖湖造景等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衷心感谢您对三农事业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主办单位:信阳市农业农村局

    联 系 人:乡村产业与发展规划科  电 话:0376--6693806

    协办单位:信阳市财政局

    联 系 人:农业二科              电 话:0376--6699096

    协办单位: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联 系 人:用途管制科            电 话:0376--6860185

              用地审批科            电 话:0376--6860172

 

信阳市农业农村局

2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