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1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时间:2024-07-09 来源:信阳市农业农村局

丁友平、陈江霞、杨长太、詹齐斌、晏乃军、陈勇、陈功斌、王芳、刘正礼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以十百千万工程加快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经市农业农村局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十百千万”工程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全市第一批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中的示范区、示范引领村、生态宜居村民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庄提升等乡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各县(区)示范区交通环线将集镇区、产业园、示范村庄、旅游景点和服务驿站串点成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善治乡村的有效路径已有成功实践,虽然还需要久久为功的推进,但示范引领作用已经显现。一些好的做法和措施受到省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向全省推介信阳乡村振兴做法,潢川县在周口召开的平原地区乡村振兴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我们主要的做法和成绩是:

    (一)规划先行。我们首先把建设什么样的示范乡村放在了第一位,工程启动之初就专门制定了《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工作导则(试行)》,分类描绘了乡村振兴蓝图。2023年初,又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对《导则》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切实做到让乡村干部拿着《导则》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并坚持严格用《导则》指导县(区)开展规划编制,各县(区)及时编制了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市里统一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技术审查,确保了“十百千万”工程严格按乡村振兴内涵要求和标准实施,做到不偏向、不走样。

    (二)梯次推进。在时间上,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建成、三年提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步提升。在空间上,以村民组为基础单元,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效果明显的村民组才选择打造为生态宜居村民组;生态宜居村民组达到100%的行政村才优先打造为示范引领村;示范引领村能够达到10%以上、生态宜居村民组达到30%的乡镇连片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工作布局上,做到“三个突出、三个同步”,即突出抓好示范区建设、同步推进“十百千万”工程;突出抓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突出抓好乡村产业,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三)片区示范。充分考虑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以一个村或几个村、甚至一个乡镇打造示范区不易系统展现和全面示范,而面对一个县域整体打造,目前信阳具备条件的县区还很少。我们选择2—3个乡镇连片打造,然后在规划上实施路网、水网、林网、电网、互联网、产业链、服务链、治理链“五网三链”同构,更好的放大了每个乡村资源和乡村振兴要素的综合作用,走出了一条以点为基础、以片为示范、带动全面的乡村振兴片区化示范之路。

    (四)模式引领。产业发展推行“1+N”发展模式,各示范区根据全市“6+6”产业发展布局(弱筋小麦、优质稻米、茶叶、油茶、畜禽、水产为主导产业,红薯、花生、油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准1个主导产业和2—3个特色产业,分别制定产业链发展图谱,科学地进行延链、补链和强链,成功招引正大、宏升、北大荒、中原粮仓、中咨海外等大型农业企业和平台公司,特别是跟正大集团建立了乡村振兴合伙人关系,共建百万亩绿洲米业工程,着力打造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探索了一条农业工业化、支撑农业强市建设的新路子。乡村建设注重把“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思维贯穿始终,各县区都编制了《乡村建筑风貌管控导则》,引导村民依规依图建房,彰显村庄特色风貌,防止千村一面;高标准建设乡建博览园,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擦亮“拙匠木语”文创家具品牌,培养本土乡建队伍和能工巧匠,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化。农村人居环境坚持既治“面子”又治“里子”,深入开展“六清”、治理“六乱”,保持“四起来”;在示范区全域推行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一体化解决方案,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乡村治理坚持在组织架构上破题,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王”字型架构,实行“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在事权匹配上破局,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就近办和县乡协同事项联办三项改革,实现人员下沉、职权下放、服务下移;在治理活动上聚焦,扎实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和“三零”创建两项活动,扭住“三星文明户”评选和“饺子宴”两个抓手,推进乡村治理标准化、具体化。积极在光山、新县、浉河区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宅基地和林权改革等试点,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子。

    (五)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把各方资源向“十百千万”工程集聚,全市近两年谋划和实施示范区建设项目986个。随着大批项目落地实施,全市打造了更多新的美丽村庄、特色街区和乡村微景观;10个示范区的交通环线全部建成,总里程达1000余公里,交通环线将集镇区、产业园、示范村庄、旅游景点和服务驿站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六)专业指导。开展大调研活动,围绕“十百千万”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定期组织市、县、乡三级干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蹲点调研,帮助基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方法路径。实施大培训行动,将2023年作为乡村振兴“培训年”,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以会代训和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层层对涉农干部、返乡成功人士、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进行培训;利用苏信合作平台,选派党员干部赴苏州跟班学习,沉浸式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理念;每两月组织一期“4+1”乡村振兴交流汇报会,由4名一线乡镇党委书记和1名县区农业农村局长谈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和思考,让全市干部既会用乡村振兴的语言讲、又会用乡村振兴的思维干。实行专家团队指导,市里专门成立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聘请河南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省内外高校专家,组成5个调研指导小组,对全市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进行全程跟踪指导,防止推进中出现偏差。

    (七)机制赋能。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形成市、县乡村振兴指挥部抓统筹,五大振兴专班和“十百千万”工程工作专班分工协作,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建立项目台账管理、周例会、月调度、月督查、季观摩、年考评等推进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出台干部激励、人才引育、产业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不断激活乡村各种资源要素,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二、下步打算

     (一)调整工作思路。2024年,要把“十百千万”工程作为全市乡村全面振兴的扛旗手和乡村振兴“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的排头兵,坚定不移持续推进。要着力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内涵,把工作重点放在产业、就业和增收上,努力在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多元化投入盘活乡村资源、产业联农带农、稳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统筹培训资源培育乡村人才、乡村有序建设、乡村有效治理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成一批真正有示范意义的示范区、示范引领村和生态宜居村民组。

     (二)巩固创建成果。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要持续探索乡村建设投入机制和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更加突出产业发展和乡村运营。只要示范区条件具备,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土地全域综合治理项目要优先在示范区内布局,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和产村一体,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和持续稳定增收。

     (三)压茬持续推进。今年是第一批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我们将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我市“十百千万”工程示范成果,启动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同第一批“十百千万”工程压茬推进,有机衔接。

     (四)抓好产业发展。围绕示范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各示范区内要至少新增1个市级及其以上示范经营主体。引导示范乡村农民带头以流转、托管、租赁、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积极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入股保底分红、盈余返还等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形成5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促进群众增收的典型案例。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示范区内要建立和完善1个以上农事服务中心,能够提供智慧农机、农技、农资、育苗、加工烘干、仓储物流等农事服务。

     (五)实施乡村建设。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均衡发展的原则,在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依据示范乡村发展定位,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项目。要按照规划突出集镇区和中心村庄建设,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向集镇区和中心村庄集聚,各是否区有探索集聚方面成功案例。

     (六)整治人居环境。建立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机制。整体环境要达到干净、整齐、有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美丽”上先行一步,做到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园则园,杜绝刷白墙、贴草皮、大改大建等破坏乡村自然肌理的行为发生。完善机制,保障“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正常运行。在示范乡村加快落实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源头减量、资源利用”要求,有1个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村。因地制宜、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全域乡镇集镇所在地要不断提高污水管网的覆盖率和污水收集处理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七)推进乡村治理。要让“五星”支部创建更扎实、“支部联支部”活动更紧密、“三零”平安创建更深入,示范引领村中三星以上支部占比达到70%以上,“三零”村达标率不低于80%。积极推动网格化管理实效运行,示范乡村要探索“多员合一”模式,合理配备网格力量,实现以“小网格”编织“大服务”的目标。积极开展“三星文明户”评选活动,让“三星文明户”享受到应得的社会荣誉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达到“选树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示范区内要新增1个市级以上文明村镇。

     (八)试点农村改革。抓住我市作为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市的机遇,率先在示范乡村布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平台和交易机构,有力有效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10月底前,各示范区乡镇和示范引领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平台以及规划的中心乡镇服务网点要建成并运行。每个示范引领村至少有1个通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盘活资源资产的项目。

     (九)开展人才培训。坚持常态化开展涉农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和新型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着力解决乡村干部缺乏实施乡村振兴的能力和群众缺乏参与乡村振兴的技能问题。紧盯产业发展和就业需要,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重点关注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高素质农民、新业态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低收入农户和困难群体,培育一批乡村工匠、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新农人,为乡村振兴蓄积人才力量。

     (十)统筹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及时向市乡村振兴指挥部汇报,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乡村振兴各专班例会,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真正形成合力。改进推进方式。计划每半年组织一次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推广先进经验。乡村振兴“4+1”交流汇报活动同现场会结合进行。完善激励机制。制定配套政策,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给予乡村振兴实施主体和经营主体更多的奖补和扶持,调动社会、群众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积极争取、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谋划和实施一批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坚持按照《信阳市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2023年实施意见》(信农领文〔20232号)中的有关措施,由市委大考核办牵头,有力、有效地进行激励。

      (十一)发动宣传攻势。加大示范区乡村振兴宣传报道力度,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各类主流媒体,全面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及时总结提炼示范区好的经验做法,既要培育乡村振兴整体推进的典型,又要总结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振兴等各方面的经验做法,建立信阳乡村振兴典型图库。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引导主流媒体深度广泛报道信阳振兴路径和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衷心感谢您对三农事业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联 系 人:韩  康

    电    话:0376--6693777

 

 

信阳市农业农村局

2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