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谱搭平台 强化要素对接 以企业培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我省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立足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强化要素支持,深化“2+4”(产业图谱、产业联盟+金融、科技、土地、人才)助企帮扶举措,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助力提升品牌效应,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8月4日,农村工作通讯杂志以《绘图谱搭平台 强化要素对接 以企业培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题,刊发了我省乡村产业发展成效,原文如下。
绘制产业图谱,强化顶层设计。落实《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粮食、畜牧渔业、油脂油料等6大产业集群和小麦、玉米、生猪、中药材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链培育工作指南》,通过绘制产业“双图”(产业链全景图、补短板远景图)、“双表”(“链主”企业表、配套企业表)、“双库”(重点项目库、关联客户库),精准识别产业链头部企业、腰部企业,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网格化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共梳理出链上企业1642家,实现营业收入6138亿元,带动农户974万户;确定各类“链主”企业230家,实现营业收入4061亿元,带动农户505万户。
组建产业联盟,强化融合发展。聚焦预制菜、酸辣粉、稻米、肉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分阶段组建18个产业联盟,共吸纳协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各类成员近2000家。各联盟由相关行业协会或头部企业发起成立,采取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纳入联盟,强化资源整合、行业链接、收储调节、以商招商等职能,推动产业链提质增效。联盟采取“一链一策”的办法,协助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产品溯源体系、经营管理标准化体系等产业标准,通过标准输出引导产业链提质升级,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开展银企对接,强化金融服务。联合省委金融办和省内金融机构,建立常态工作机制,以河南省“金融会客厅”平台为抓手,组织农发行、农行、中原银行、中原农险、省农担等20余家金融机构召开金融支持县域富民产业谋划会,重点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构建富民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金融服务体系。2024-2025年,征集全省龙头企业贷款、发债、上市、保险、基金等资金需求27亿元,形成了金融需求清单。举办8期政银企对接活动,组织150多家企业参加,2024年发放贷款金额6.59亿元,2025年正在按程序落实。支持省辖市举办专场活动1场,参会企业51家,获得融资的企业32家,合计14.9亿元。
开展科企对接,强化成果转化。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万人助万企”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面、肉、油、乳、特色林果及中药材等6大领域,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体系,设立农产品加工专家库,积极组织科企对接,促进产业化成果落地。2025年,征集全省龙头企业科技需求62项,形成了科技需求清单。利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省创新投资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平台及专家库专家开展成熟科技成果征集,形成科技成果清单。针对企业技术短板、行业发展瓶颈及现代化装备升级需求,利用大数据将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进行匹配,开展科企成果线下对接会。同时,通过举办专题座谈、专家咨询问诊等,为企业开展定制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难题。
开展土地对接,强化用地保障。为解决产业发展土地要素配置信息不平衡问题,依托省自然资源厅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梳理项目区耕地、林园地、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依托产业联盟等,征集企业用地需求,形成土地需求清单;将建设用地、设施用地信息提供给龙头企业,促进信息对接,助力企业发展。2025年,共征集73家企业用地需求4356亩,其中建设用地1275亩、租赁用地100亩、工业出让地60亩。下一步将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举办土地综合整治推介会,帮助各地谋划、申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激活存量土地效能。
开展人才培育,强化人才支撑。围绕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头雁”小微企业、产业联盟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五大类型企业,全面梳理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金融、技术、营销、电商、物流等方面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全面梳理全省涉农高校院所专家、涉农企业专家、金融机构专家等人才资源,建立乡村产业人才数据库。采用观摩学习、跟岗研修、技术下乡、定向培训、人才招聘等多种形式,组织企业与专家开展多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帮助企业培养和输送紧缺人才,为龙头企业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