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阳市农业农村局!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美丽乡村 > 浏览

平桥区郝堂村

2024-01-05 来源:- 作者:- 编辑:网站总编 点击:

       郝堂村,是平桥区五里店街道的一个丘陵山区村,距信阳市中心城区20公里,辖18个村民组699户2443人,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近年来,郝堂村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持续完善发展思路,牢牢抓住产业富民这个关键,以发展文旅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现代农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豫南特色的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子,被誉为“画家画出的村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先后获得“第一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实施村庄改造,再现村落之美

       该村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先后制定完善了“郝堂·茶人家”项目规划、村庄规划,并对接全区总体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积极做好“大郝堂”建设的总规和控规,统筹“三生”布局,推动“多规合一”,用规划引领郝堂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发展。

       该村按照“让群众动手建设自己的村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乡村肌理、尊重农民意愿“三尊重”,在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拆房“四不”的前提下,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厨、改房,保留传统村落风貌,不搞大拆大建,实现了“望见山、看到水、记得住乡愁”。在村庄改造过程中,政府根据每户具体情况量身设计图纸、免费提供,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党员组长、典型示范户的带动引领作用,在群众自愿、自行筹资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循序推进民居改造,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该村注重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对村中的老屋、老墙、老井、老作坊等老建筑和老树进行重点保护,将具有豫南民居特色的清水墙、小布瓦、狗头门楼、木格窗等历史建筑元素精心运用到了民居、商业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到特色鲜明、风格统一,为村庄增添内涵。

       同时,优化村庄空间布局,贯通村内邻里小路,完善邻里联系网络,使人与村庄、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和谐。

       改善人居环境,彰显生态之美

      该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系统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治理村庄脏乱差,不断补齐设施短板和绿色发展短板。

       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项目运作、整合资金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推进村主次干道硬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通郝堂至震雷山风景区的旅游循环路,新建幼儿园、寄宿制小学、村卫生室、旅游公厕、自来水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庄美了起来、靓了起来,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郝堂小学原来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有近200个孩子,一些来郝堂创业的城里人把孩子带到郝堂上学。

       另一方面,实施生态环境整治。在河道治理上,坚持尊重河流的自然生态平衡体系,开展河流清洁行动,疏通河道“经脉”,形成了贯穿全村、有利于生产生活的村庄水系,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在垃圾治理上,采取市场化模式,与专业环卫公司签订服务合同,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治理常态长效。在污水治理上,完善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小型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生态净化后达标排放。在户厕改造上,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发展富民产业,构筑产业之美

       该村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以全域旅游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一方面,发展全域旅游。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以郝堂为中心,建设七桥—郝堂—佛山旅游循环线,不断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打造出了城市近郊乡村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产业,实行“景区+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让农民稳定获得销售现金、就业薪金、入股股金、资产租金四重收益,实现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在60万人次以上,已发展特色农家餐饮50多家、民宿10余家,年营业收入达1500多万元,从一个萧条破败的省级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多彩田园”等农业产业项目,水稻打出了“有机”牌,每斤8元至10元的价格,收获后即被抢购一空;茶叶打出了“原种”牌,实现了产销两旺;培育了君林蓝莓等农业新业态,种植的蓝莓、火龙果、桑葚等品种高于市场价格却供不应求,并带动了七桥村、佛山村发展特色种植30多家,带动10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利用周边山林面积广阔,山野菜、食用菌类等自然绿色食品丰富的优势,发展山野菜、山货干鲜加工包装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渠道。

       挖掘文化底蕴,释放人文之美

      该村始终坚持文化润村,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豫风楚韵、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

       一方面,复兴传统村落文化。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山而建、顺水而筑,让村庄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中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把周围环境与房屋建设有机结合,将古老的磨盘、重装的水车、废弃的猪槽等古朴的农耕文化元素融合到设计中,劈材垛起的柴扉墙,精心修葺的土坯房,随意装点的小竹林,绿叶成荫的参天古木,青山薄雾中的小桥流水都成为城里人流连忘返的风景。

       另一方面,挖掘本土文化。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挖掘整理了本地一批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建设了张玉珩革命烈士故居;深入挖掘历史名人资源,兴建了白桦、叶楠文学馆,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修编了村史、村志、乡规、族训,挖掘了龙王寨、龙鼻子、七龙溪、七孔桥、乌风洞、佛灵山、太平仙山等一个个自然景观的美丽传说,让郝堂村更富灵气。同时,坚持每年举办郝堂民俗文化活动周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国山地自行车大赛、全国少年暑期夏令营启动仪式等活动。

       加强乡村治理,营造秩序之美

      该村统筹推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努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筑牢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一方面,坚持党建强村。深入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推进“五面红旗”评选、“红领新青年”培育、“红星青年党员”培养、无职党员“一定三诺一争”工作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级重大事务由村民说了算、定了办,并公开办理情况,使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让鸟回来,人也回来,号召更多外出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到村组织工作。如今,人才回流在郝堂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以往全村一半以上的人员外出务工的局面,变成了为周边村提供300多人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坚持文明兴村。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村小学和村礼堂等平台,邀请国学讲师来村里宣讲道德经、弟子规、孝道等传统文化,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全村形成了“新人新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制定《郝堂村规民约》,明确社会治安、村民风俗、婚姻家庭、权利义务等具体内容要求,通过让群众自己定规矩,自己管事情,逐步形成了村民自治新局面。每年组织开展“十佳道德楷模”“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比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向上向善的风气更浓。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